会员申请
当前位置:晋鲁两地 > 晋鲁地域 > 三晋风采 > 正文
中国-太原
中国-太原-
详细介绍:
太原,山西省省会,简称并(bīng),别称并州,古称晋阳,也称龙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太原都市圈核心城市,山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国际交流中心,是一座具有4700多年历史,2500多年建城史,“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的历史古都。太原市三面环山,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自北向南流经,自古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是中国北方军事、文化重镇,世界晋商都会,中国能源、重工业基地之一。太原的城市精神是包容、尚德、崇法、诚信、卓越。
 
太原市辖6个市辖区、3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市政府驻杏花岭区新建路。太原市位于山西省中北部的太原盆地,北接忻州市,东连阳泉市,西交吕梁市,南邻晋中市,地理坐标东经111°30′~113°09′,北纬37°27′~38°25′之间,市中心位于北纬37°54′,东经112°33′。
太原市境总面积6988平方千米,总人口429.89万(2014年)  。其中太原市区总面积1460平方公里,2012年底太原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40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人,流动人口100万人。
 
古代
 
“古交旧石器文化遗址”的发现,证明早在10万年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在太原的土地上。义井和东太堡的“新石器文化遗址”进一步证明,在七八千年前的母系氏族公社早期,太原的先民就曾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远古时期属冀州,是传统上说的华夏九州之一,为九州之首。《汉书》:“河内曰冀州:其山曰霍,薮曰扬纡,川曰漳,浸曰汾、潞。”说明秦、汉以前的冀州地区一般是指今日之汾河平原及其附近地带。殷商时太原为古国北唐,考古学家曾在太原许坦村一带,发现了商代的文化遗址,定名“许坦型文化”。史传太原的肇始者台骀,因治理汾水、开拓了太原盆地,被尊为“汾水之神”。
 
鲁昭公元年(晋平公十七年,前541年),晋国荀吴率兵北征,大败占据今太原一带的无终及赤狄别族咎如,太原地区始入于晋国版图。春秋末期,晋定公十五年(前497年)显赫于世的晋阳古城问世于汾河晋水之畔,迄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韩、赵、魏三国又称为“三晋”。三家分晋是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它是中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确定的标志,史学界以此作为东周时期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点。之后,赵国定都晋阳(太原)。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36郡,设置太原郡,郡治晋阳。
 
汉代全国设十三州,并州刺吏部设治晋阳,这也是太原称并州之始,太原简称“并”来源于此。是时,太原为全国十三州部治所之一,闻名遐迩。
东晋十六国时先后晋阳被刘渊、石勒、慕容燕、苻坚占据。北魏仍为太原郡,兼置并州。南北朝时,晋阳又是东魏和北齐的别都,始终保持着“霸府”的地位,高欢、高洋父子坐镇太原、遥控朝政。
 
隋代,太原(当时称之为并州),是全国性的大城市。开皇二年(582年),置河北道行台。开皇九年(589年),改为总管府,大业初(605年),府废,改称太原郡。隋末,李渊、李世民驻守太原,因晋阳古有唐国之称,李渊父子定都长安后,遂以“唐”为国号。因此,唐文化的发源于太原。唐初,曰并州初置大总管府,又改大都督府。唐朝的几位帝王曾数次扩建晋阳城,并相继封其为“北都”、“北京”,为河东节度使治所,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并称“三都”、“三京”,诗人李白曾盛赞“天王三京,北都居一”。
 
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后晋、后汉、北汉,或发迹于晋阳,或以此为国都,一时间太原名声显赫于举国,传为“龙城”。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灭掉了以太原为都的北汉政权,最终统一全国。由于憎恨太原军民对宋军的顽强抵抗及恐惧太原“龙城”的美誉,遂下令火烧晋阳城,又引汾、晋之水夷晋阳城为废墟,一座历经1476年悠久历史的古城遭到了彻底的破坏。三年之后,新的太原城在距古晋阳城北四十余里的唐明镇重新崛起。嘉佑四年,设太原府治。
金朝时,宋钦宗赵桓下诏将中山、河间、太原三镇交金人。从此,太原人民在战乱摧残,异族压榨下,度过了80多年。
元朝时,蒙古汗国改名元朝。元朝时的太原称为太原路。成为全中国的交往中心,北到岭北行省,东到奴儿干都司(治所黑龙江下游),西到西藏地方,南到海南,都在此交流。此后明朝和清朝的府城均建立于此。
明初,朱元璋封其三子朱棢为晋王于太原,遂因此扩建太原城,成为明代九边重镇之首。
清朝,置太原府,府治在阳曲县。
 
近代
 
晚清时期(1860年-1912年)
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以后,外国使节和传教士得到特许进中国,借传教的名义促使和参与了不平等条约的签定,搜集中国情报,进行文化侵略。1900年,八国联军再次打进北京,慈禧路经太原,见当地晋商云集,便大肆搜刮捐税。
1911年辛亥革命后,阎锡山被举为山西都督,于太原建立晋系军阀,经营山西长达38年,期间韬光养晦保境安民,使山西成为全国最富裕省份之一。
1947年,析出阳曲县城区,单独设置太原市,实行闾邻制,全市分为内八区和外八区,作为山西省省会。
1949年4月24日,人民解放军攻占太原。
1949年解放后,太原市成为山西省人民政府驻地,山西省省会。
1951年原属汾阳专区的晋源县撤销,并入太原市。
1958年原属忻县专区的阳曲县和原属榆次专区的清徐县撤销,并入太原市。
1960年复设阳曲(驻黄寨镇)、清徐(驻清源镇)两县。
1972年吕梁地区所属的娄烦县划归太原市。
 
区划沿革
 
至1996年,太原市辖古交一个县级市,清徐、阳曲、娄烦三个县,市区分南城、北城、河西、南郊、北郊五区。1997年5月8日,太原市调整行政区划,市区分为杏花岭区、迎泽区、小店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和晋源区,形成了6区3县1市的格局。其中地处建设路以西、滨河路以东、北大街以南、南内环街以北的杏花岭区、迎泽区两个区是传统上的内城区,而随着城市的扩张,万柏林区、小店区、尖草坪区和晋源区也被认为是城内地区,形成了“城六区”的概念。
 
综述
 
工业、农业是太原市国民经济的主要产业。1949年,太原市工农业总产值(1980年不变价格,下同)为10718万元。1950年~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工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工农业总产值快速增长。1952年,太原市工农业总产值上升到24362万元,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均超过了解放前太原市历史最高水平。
1953年~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工农业总产值逐年快速增长,1957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达到63497万元。
 
1958年~1960年,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太原市工农业总产值急速增长,1958年达到110544万元,1959年上升为146127万元,1960年达到203304万元。但是,由于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了太原市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财政开支过大,粮食及其他农副产品匮乏,加之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撕毁合同,造成1961年~1962年工农业总产值的大滑坡。1961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降至102532万元,1962年降至94534万元。之后经过三年调整,工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发展,到1965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又升至181359万元。1966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17436万元。
 
1966年,太原市经济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开展形势恶化。1967年、1968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分别下降为174096万元、86679万元。1969年~1970年,政治局势相对好转,工农业生产总值开始回升,1969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为125653万元,1970年上升为239658万元,1973年达到305894万元。1974年,“四人帮”掀起的“批林批孔”运动使太原市的经济再次遭到破坏,当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降至236286万元。1975年,贯彻中共中央整顿精神,全市工农业总产值又回升至275357万元。然而1976年初掀起的“反击右倾翻案风”使全市的工农业总产值又降至216067万元。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太原经济迅速恢复。1977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为287351万元,1978年达到363650万元。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的改革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太原市的工农业总产值开始突飞猛进地增长。1980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达到406384万元,1985年达到663713万元,1990年达到1036956万元。
 
2014年,太原市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31.09亿元,比2013年增长3.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93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012.31亿元,增长1.0%;第三产业增加值1479.85亿元,增长5.1%。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26.94亿元,增长1.1%;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441.30亿元,增长3.4%;金融业增加值307.05亿元,增长4.9%;房地产业增加值139.91亿元,增长6.8%;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262.26亿元,增长11.0%;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200.80亿元,增长3.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9023元,比2013年增长2.8%,按2014年平均汇率计算达到9606美元。三次产业比重为1.5%、40.0%、58.5%,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06、0.47和2.77个百分点。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持平,第二产业比重下降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1.7个百分点。
 
第一产业
 
2014年,太原市全年农作物种植面积101.94千公顷,比2013年减少5.24千公顷。粮食种植面积76.12千公顷,比2013年减少4.36千公顷。其中:夏粮种植面积0.15千公顷,秋粮种植面积75.97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21.68千公顷,药材种植面积0.71千公顷。全年造林面积17.04千公顷。零星植树1200万株。新增育苗面积1.48千公顷。2014年年末,太原市大牲畜存栏4.42万头,猪出栏45.08万头。肉类产量5.35万吨,禽蛋产量2.90万吨,牛奶产量9.94万吨。水产品养殖面积2.39千公顷,水产品产量2569吨。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37.90万千瓦。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29037吨。
 
第二产业
 
太原是中国建国初期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20世纪末以来,在山西省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中,太原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承担起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转化的重任。以不锈钢生产基地、新型装备制造工业基地和镁铝合金加工制造基地“三大基地”为代表的优势产业发展态势良好。经过50多年的建设,已形成了以能源、冶金、机械、化工为支柱,纺织、轻工、医药、电子、食品、建材精密仪器等门类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2014年,太原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47.24亿元,比2013年增长0.4%。其中:中央企业增加值72.53亿元,下降8.2%;省属企业增加值259.65亿元,下降4.8%;市属及以下企业增加值315.06亿元,增长7.4%。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5.3%的十大行业中,增加值比上年增长的有5个。新兴接替产业增加值387.28亿元,增长9.3%,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9.8%。其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268.96亿元,增长15.1%,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1.6%。煤炭、钢铁、炼焦、电力等传统行业增加值259.96亿元,下降10.1%,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0.2%。其中:占比18.9%的钢铁行业增加值下降10.0%,占比14.9%的煤炭行业增加值下降7.4%,占比2.7%的电力行业增加值下降18.9%,占比2.1%的炼焦行业增加值下降9.8%。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3279.40亿元,下降0.5%。利税总额108.30亿元,增长3.0%。利润总额19.66亿元,增长151.1%。亏损企业亏损额49.82亿元,增长1.2%。
 
第三产业
 
邮电和旅游
2014年太原全年邮电业务总量90.58亿元,比2013年增长13.8%,其中:邮政业务总量5.64亿元,增长8.3%;电信业务总量84.94亿元,增长14.2%。年末市话到达116.37万户。农话到达4.6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742.66万户,其中3G、4G移动电话用户分别为229.19万户和43.08万户。全市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863.69万户。每百人拥有电话201部,其中: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达到28部/百人和173部/百人。计算机互联网用户150.79万户,净增加7.31万户,其中:宽带网用户144.45万户,增加11.33万户。
 
2014年,太原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4196.51万人次,比2013年增长14.5%。其中:国内游客4176.44万人次,增长14.6%;海外游客20.07万人次,增长5.0%。海外游客中:外国人14.14万人次,香港同胞3.32万人次,澳门同胞0.39万人次,台湾同胞2.22万人次。全年旅游总收入500.01亿元,增长16.0%。其中:国内旅游收入495.33亿元,增长16.8%;旅游外汇收入0.77亿美元,增长4.5%。
 
金融保险
 
2014年,太原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0144.00亿元,比年初增长2.0%;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8054.64亿元,增长10.8%。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0011.26亿元,增长2.0%,其中:个人储蓄存款余额3325.78亿元,增长0.5%。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7945.33亿元,增长11.0%。人民币贷款中,中长期贷款余额4906.03亿元,增长11.0%;短期贷款余额2475.19亿元,增长1.4%。
 
2014年太原市原保险保费收入113.96亿元,增长16.8%。其中:寿险业务保费收入62.89亿元,增长18.9%;健康险业务保费收入7.55亿元,增长25.6%;意外伤害险业务保费收入2.76亿元,增长17.8%;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40.76亿元,增长12.4%。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41.17亿元,增长16.7%。其中:寿险业务给付17.23亿元,增长23.2%;健康险业务赔款及给付2.33亿元,增长4.2%;意外伤害险业务赔款0.92亿元,增长61.9%;财产险业务赔款20.69亿元,增长11.9%。
 
国内贸易
 
2014年,太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11.13亿元,比2013年增长10.1%。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382.58亿元,增长10.0%;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8.55亿元,增长14.7%。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零售额840.26亿元,比上年增长0.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9.5%。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企业通过互联网实现商品零售额5.26亿元,增长2.1倍。
 
对外贸易
 
2014年,太原市外贸进出口总额106.71亿美元,比2013年增长16.5%。其中:出口额65.70亿美元,增长24.1%;进口额41.01亿美元,增长6.0%。出口商品中,煤炭、焦炭、金属镁分别为0.52亿美元、1.28亿美元、1.13亿美元,占出口额的4.5%。不锈钢材、机电产品分别为14.49亿美元、41.14亿美元,占出口额的84.7%。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151个。年进出口额在千万美元以上的国家和地区54个,比上年增加2个。全年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0家。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10.77亿美元,增长14.0%。
 
自商周以来太原地区一直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军事和政治和经济文化中心,先后有陶唐、北唐、晋、晋阳、太原郡、代国、并州、太原国、龙山、太原府、北都、北京、西京、龙城、太原路、冀宁路、阳曲、太原市等。太原在历史上曾为九朝古都,在从周朝起的2000多年里,建造了许多古建筑。太原处于华夏民族与草原民族交往和冲突的中心地带。
 
从夏商周直到宋元明清,先后有群狄、诸戎、匈奴、鲜卑、羯、氐、羌、突厥、回纥、女真、契丹、蒙古、满族等民族在此与汉民族进行过激烈的冲突和斗争。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或缘于仿效,或缘于抵御外敌,保家立国,太原一带“人性劲悍,习于戎马”,如杜佑在《通典》中说的“并州近狄俗,尚武艺”,形成了尚武,强悍、侠义的民风。太原地区方言为太原话。历史上许多皇帝都与这座城市有过特别密切的关系,因此被称为龙城。相传唐尧和大禹曾建都于晋阳。西汉初年,汉文帝刘恒即位前受封代王,国都便是今天的太原,太原也被称为潜龙之地。曹魏末期,封于太原郡的晋王司马氏家族取代曹魏建立政权,并以“晋”作为国号。前秦、北魏、东魏、北齐曾定都于晋阳或以晋阳为实际政治中心。北齐高祖高欢称太原为霸城。隋炀帝杨广即位前曾为晋王。隋末,李渊为唐国公和太原留守,起兵晋阳建立大唐,并以太原的古称作为国号。太原成为唐朝的龙兴之地,被唐太宗誉为“王业所基,国之根本”。唐高宗即位前曾为晋王,而同样来自并州文水的皇后武则天则成为了中国唯一的女皇帝,太原府自武周起成为北都,宋太宗即位前也受封为晋王。
 
太原市市徽是中国第一枚市徽,其图案内容为双塔、并字、煤层和火焰,象征太原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煤炭资源丰富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的中心城市和四化建设蒸蒸日上的新气象。

 

上一篇
下一篇

电话/传真:0351-8224667

电子邮件:sxssdsh@163.com

邮政编码:030006

联系地址:山西省太原市长治路

306号火炬创业大厦C座15层

Copyright ©山西省山东商会(www.sxssdsh.com)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备案号:晋ICP备12008408号-1    技术支持:云之谷|百度统计